拥有120,000+前装配套企业;超120,000+多名采购及技术研发人员;30,000+行业专家智库;全渠道40,000,000+ 粉丝
中英文资讯平台,头部产业媒体,链接行业生态,传递“价值”流量
在战略变革、执行力、商业变革、产品创新、行业影响力等表现中最具市场价值的领袖。
在新“人机时代”下,汽车产业深度变革过程中,拥有头部影响力的企业,通过他们的技术创新、模式创新等引领产业变革升级。
透过市场变化预见行业变革新动向,积极探索开放式创新,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具有新技术、新理念、新模式的前瞻型公司,为智电汽车产业探索更多的可能,助力汽车产业加速向全面智能化和电气化时代迈进。
针对乘用车市场,从单车全生命周期的视角以及低碳专家组的科学研判,通过充分挖掘评选出行业低碳车型,助力汽车产业双碳行动方案的落地。
针对汽车产业,聚焦供应链企业减碳行动(包括但不限于:能源转型、节能增效、循环经济、低碳服务等)通过低碳专家组的科学研判,评选出最佳低碳实践企业,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低碳车型
最佳低碳实践企业
豪华专家评选阵容
根据《汽车产业双碳研究白皮书》专家顾问团队,建立的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、碳经济核算模型进行科学研判
数百家企业参与
70%各领域头部企业
30%各领域先锋初创公司
数十万汽车人关注参与投票
人工智能 大数据 5G 云计算 软件 芯片 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 智能底盘 动力总成电气化 热管理 车身及内外饰 低碳新材
拥有120,000+前装配套企业;超120,000+多名采购及技术研发人员;30,000+行业专家智库;全渠道40,000,000+ 粉丝
中英文资讯平台,头部产业媒体,链接行业生态,传递“价值”流量
2023年3-7月
提交评选报名及申报资料 评委会推荐申报2023年5月-8月
开启线上投票通道2023年9月
线上投票截止2023年10月19日
第十一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暨第十五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同期2023年10月之后
获奖企业持续报道备注:
仅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、最具成长价值奖参与大众投票;中国汽车产业影响力人物、低碳车型、低碳/零碳工厂通过评委会评选选出。
评选奖项 | 评选维度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中国汽车新供应链百强
|
先进性
|
技术成果应具有先进性,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(独具创新的技术优势),必要时可申请专利保护。技术开发过程中需对技术成果的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可行性、市场认同性等进行统筹考虑,针对不同的开发阶段对其进行综合评审、验证和确认,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。 |
技术可行性
|
技术成果应具有可靠性、安全性,确保企业持续、稳定地进行工业生产,并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。 | |
经济可行性
|
应用技术成果的生产过程应具有经济性,其产品的成本、价格应具有市场竞争优势。 | |
市场认同性
|
技术成果应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和用户需求,包括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、法律法规等要求,适应社会发展、环境保护、资源条件及生产条件的要求。 | |
用户体验
|
为用户提供更舒适、更智能的驾乘体验。围绕着用户需求进行各种功能实现和场景打造,与用户共创价值。具备开发多元化场景能力,提供多模态交互方式。满足用户智能体验升级需求,快速向智能化的第三生活空间深度演进。 |
评选奖项 | 评选维度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最具成长价值奖
|
产品核心竞争力
|
1.技术先进性(独具创新的技术优势) 2.满足目标市场需求、围绕用户体验,在可预见时间里能成功进入量产应用阶段 |
团队
|
1.创始人背景 2.核心技术团队专业背景 3.团队协同性、互补性和兼容性 |
|
未来前景
|
产业影响力 |
评选奖项 | 评选维度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低碳车型
|
销 量
|
中国市场1年内销量情况 |
碳排放
|
从“生产-使用-回收”三个阶段进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 | |
碳经济
|
评估不同减碳技术的经济性 | |
能 耗
|
真实能耗与纯电续航情况 | |
碳足迹分析
|
先进降碳、低碳技术应用情况 | |
绿色供应链
|
评估不同减碳技术的经济性 | |
加分项
|
企业ESG报告(例如:减碳规划、长期发展、零碳工厂智能制造) |
评选奖项 | 评选维度 | 说明 |
---|---|---|
最佳低碳实践企业
|
碳排放
|
主要指三大范围碳排放 范围1:直接排放 范围2:外购的电力和热力所产生的间接排放 范围3:指除范围二以外的其它所有间接排放 |
能 耗
|
典型案例,包含但不限于:节能减排、优化生产过程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、推广环保意识、实现产业链绿色化 | |
加分项
|
业ESG报告(例如:减碳规划、长期发展、零碳工厂智能制造) |